杜甫不是四川人,成都人對於曾在成都草堂羈留過一段時間的杜甫極為推崇。
馮致在他所著《杜甫傳》中這樣說:「人們提到杜甫時,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,卻總忘不了成都草堂。」
成都草堂是當年杜甫避安史之亂時,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於浣花溪畔蓋了座茅屋安身,在此住了四年,直到友人過逝後才離開成都。
曾幾何時,成都浣花溪畔現在已是,成都最有錢人的豪華高級住宅區。
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將近四年,詩作兩百四十多首,杜甫一生中,最精華的一段歲月,就是在成都草堂渡過的。
只是,如今的草堂規模廣闊,樓台水榭,曲巷幽徑,草堂原址仍是座茅屋,卻很難讓人想像.......
『布衾多年冷似鐵,嬌兒惡臥踏裏裂。床頭屋漏無乾處,雨腳如麻未斷絕。』的場景...
花徑不曾緣客掃.............
茅屋為秋風所破歌
八月秋高風怒號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
茅飛渡江灑江郊,高者掛罥長林梢。
下者飄轉沉塘坳。
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,忍能對面為盜賊。
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。
歸來倚杖自嘆息。
俄頃風定雲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
布衾多年冷似鐵,嬌兒惡臥踏裏裂。
床頭屋漏無乾處,雨腳如麻未斷絕。
自經喪亂少睡眠,長夜沾濕何由徹!
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,
風雨不動安如山?
嗚呼!
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。
杜甫詩風向來是『語不驚人死不休』描述住處招強風所損,又被無知小童欺侮,搶的他蓋茅屋的茅草,自身窮困潦倒之際還妄想『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。』想想當今的唯利是圖政客們,更讓人緬懷~杜工部的風範………….
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春秋
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
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
在成都雙流機場接替小龍的地陪是小欣,小欣在草堂就每對對聯,或杜甫的生平、有關的詩詞,都能詳述侃侃而談,明知他們就是靠這吃飯的,還是不得不佩服當地地陪的專業涵養。
她跟我說:「杜甫的一生有
三吏~石壕吏、潼吏、新安吏,
三別~新婚別、垂老別、無家別
為安史之亂時期的代表作。」
在成都,有『人日遊草堂』的習俗。
杜甫和詩人高適是很好的朋友,兩人經常互相贈詩。
有一年的人日,高適寫了一首詩送給杜甫,表達對友人的思念。
當杜甫看到這首詩時,高適已經去世了,杜甫就寫了一首詩來悼念故友。
清代文人何紹基有感於這件事跡,特意在人日來到草堂瞻仰杜甫的塑像,並寫下:
「錦水春風公佔卻,草堂人日我歸來」的對聯。
從此,文人學者紛紛仿效,而在人日來到草堂吟詩作對,逐漸成為一種風俗。
小欣說:「連之前溫家寶要來逛草堂,也特地等到「人日」那天才來。」
我說:「我們來的不是時候,(人日~農曆正月初七)我們都不是人……..」
正月一日為雞,二日為狗,三日為豬,四日為羊,五日為牛,六日為馬,七日為人。